|
滋味二:酸之“考研缩水” |
|
2009年2月9日,已点击:29210次 来源: [打印本页] [收藏本页] [关闭窗口] |
早前,曾有人一度预测2007年将又是一个考研高峰,因为这届大学毕业生是在2003年入学,当时正值新一轮扩招,不过,似乎预期的考研高峰并未出现。综合各地媒体发布的消息,在北京,报考北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20634人,比今年减少了1864人。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3000多人,比今年减少了150人左右。在上海,复旦、上海交大的上海地区现场确认数分别比2006年少了800人和500人左右,华东师大则少了100多人,华东理工大学在上海地区的确认数比2006年多了100多名……一时间,2007年“考研降温热”的说法不绝于耳。
实际上,通过数据显示,考研人数并没有下降。1994年全国有11.2万人报考,1995年增加近40%,达到15.5万人;1996年继续攀升32%,达20.4万人;1997年,24.2万人;1998年,27.4万人;1999年,31.9万人,2000年,39.2万人。而2001年至2006年,报名人数分别为:46万、62.3万、79.7万、94、5万、117万、127.5万。从日前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情况看,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28.2万人,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为71.4万人,占报名总人数的55.7%。应该看到,即近两年报考人数稍微缩水,但仍在增长中。
日前,某网站就2007年报考上海硕士研究生13年来的首次降温时间做了一个网上调查,共有10801人参加。调查结果显示,53.73%的参与者认为研究生降温是由于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,29.32%认为考生更为理性,认为17校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,取消公费研究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占总人数的15.13%,还有1.82%的参与者选择其它原因,这项调查似乎也能印证上述考研学生的种种变化。
今年10月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与某新闻网联合就“读研到底值不值”展开调查,共有7730人参与,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。调查显示,52.9%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。而不论是考研值也好不值也好,喜欢做科研、迫于就业压力、眷恋校园环境还是意图更换专业,报考人数火爆或是遇冷,当“你准备考研吗?”已经成为现在校园里一句寻常不过的问候,与前几年相比,考生对考研自然也变得愈发理性。
记者采访:“读硕又如何”——考研务实化
目前,小王就职于一家公司的财务部门,工作稳定,且颇受领导赏识。可大家殊不知就在几个月前,他还是一名考研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“来到大四,关于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就摆在了我的面前。当前大学生的严重贬值和大学开始的平民化教育,加上这几年来的耳闻目染都让我对考研寄予了厚望,学校里面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以及同班同学的不断鼓励,我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中。”谈到考研初衷,小王似乎透着些无可奈何,用他的话说,几年的大学生活,好象都在等待考研那一刻,学历一般、经验不足,满心委屈、不解,却无人倾诉,要打破这种状况,只能考研。不过,似乎是他想错了。“考试临近的时候我几乎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前进,夜以继日挑灯复习。不过,却是越来越心虚,拿到一个数学题不会做,看到一个英文单词不认识,碰到一个政治理论没记住。每天都在想,如果考不上怎么办?错过了最佳求职期,还能找到工作吗?”几个月的紧张复习,让小王的精神达到了最大的限度,眼前一片昏暗,背过的内容、看过的知识点怎么也无法想起,“我那时候特别惊慌,做什么都没有兴趣,脑袋里空空如也。”就在这时,父亲告诉小王,朋友的单位正在找一名会计,事业单位,月薪挺不错,福利也好,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。“反正书也看不下去,我决定去看看。”经过详细的交流,小王对公司和职位很感兴趣,既是专业对口的领域,从自身纵向发展看也大有前途,特别当领导表示,这一职位并非常年招聘时,小王心动了。“想来想去,考研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就业,既然现在有不错的机会,不如抓住,工作几年定了方向可以再辞职考研,想更好的领域发展,否则,读硕又如何。”
小王不是临阵放弃考研的第一人,但他绝对能代表目前大学生的一种考研趋势:心态逐渐务实化。众所周知,虽然近几年考研人数在日益递增,但研招单位并未因此扩大招生规模,相反还有部分院校的热门专业早已出现缩招迹象。如此激烈的竞争,再加上跨校跨专业对报考院系内幕信息的不了解,有的考生盲目跟风就很容易导致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败下阵来。从就业环境看,前几年,研究生与本科生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时,研究生会占上风,而企业也经常出现人才高消费情况。而从今年开始,很多时候,本科生开始占据上风受到企业的青睐,而将研究生PK掉。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大幅扩招后,培养质量并不被社会“买帐”,在一些重点大学,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和本科生相差无几,有的甚至还比过去降低。而大部分企业对经验和能力的要求都在日益提高,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招聘时会考虑成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,都希望能招到马上能创造生产力的职员,就业压力无形中向研究生悄然逼近,“学历越高越好”、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已成明日黄花。
编辑:Megan
|
◆
本类相关信息 |
|
|
|
|
最新公告 招考 资讯 |
|
|
|
|
|
|
|
热点专题调查 |
|
|
|
|
|
|
|
图片新闻 |
|
|
|
|
|
|
|
|